分享更多
字体:

走市场化大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14:22 来源: 上海国资

  在“转型发展”成为各方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对传统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转型,是地方债务危机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警示

  随着审计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审计结果的发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命运以及可能引发的地方债危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大的风险。

  对地方债务的成因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中既有政绩观、财政主体多元化、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高度不匹配等体制性因素,也有金融危机触发的外部因素。但此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经常被忽视的原因,还是没有厘清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融资所提供的产品性质模糊,投资主体混乱所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城市面貌等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由此也带来“大包大揽,包打天下”的质疑。一个具体的表症就是政府、市场、企业的边界不清,体现在投融资领域,则是政府力量的过度介入,使得有限责任政府始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转型发展”成为各方共识的前提下,如何对传统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转型,是地方债务危机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警示,也是当前亟须提上议事日程的一个问题。在这当中,坚持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对此,高层也早已明确了意见,在国务院2010年6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要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等市场化途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融资平台公司的股权结构。”

  这方面,上海也已有一些成功的探索。比如,2002年成立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开始就采取市场化方式,组成了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组成的投资主体,其中民营企业紫江集团占股50%,承担了园区的主要运营工作。这一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近,该开发园区已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上海继张江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

  对已有的地方债务危机化解,也应该积极创新手段,探索市场化解决之道。

  处理地方债务问题的关键,不要只将目光集中在解决负债上,还应拓展到资产上。应该说,多年地方负债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总体是优良的,对这些资产,可以探索资产或贷款交易、资产证券化,通过金融创新,既可以盘活沉淀的几万亿元资产,同时亦可丰富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从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对政府而言,目前正是一个极好的转型时机,通过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的清理,我们可以借势而为,大力推行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明晰政府、市场和企业的边界,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市场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

  如是,善莫大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